現代版《歸園田居》 90後少女月入4000元的務農生活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7/08/31 13:04

最後更新: 2017/08/31 13:04

分享:

分享:

謝宛汶中學時深受陶淵明文學的薰陶,歸園田居,20歲時已決定退學、不打工,全身投入農耕及務農生活,種田,做個本土農夫,亦從自然農法領受「少做多得」的自然哲學,甘於過低物欲生活,做農夫自給自足。

到達謝宛汶位於西貢五塊田的農地時還真被嚇一跳,面前的「農地」雜草長得人那麼高,她解釋:

之前去了日本越後妻有參與種植計劃兩個月,才剛回來,很久沒打理。

田裏出產過茄子、黃豆、粟米、蘆薈、蕃薯葉等。(陳智良攝)

沒打理也並不全對,謝宛汶本來就推崇自然農法,

自然農法是讓農作物恍如在自然環境中成長,不必依賴過多人為助力,如除草、翻土、施肥、噴藥等。最理想的情況是,農地能慢慢調整至適合農作物的需要,無論環境以至周邊植物,各方面可以互相滋養,所以說這是博大精深的農法,並非甚麼也不用做啊!不過這塊田才開墾9個月,需要時間。

說畢,她熟練地找到農作物位置舉手採摘,

你看,我不打理,也能有秋葵和茄子。

學習省力過活

自然農法,簡單一點就是「做少些」,謝宛汶說:

以前我學耕種,不斷落肥不斷照顧,確實有好多收成,但現在我讓大自然自我調整,做少些,也同樣有收成。

如果土地可以少作而有為,為甚麼人類不可以?謝宛汶相信,活得省力些,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,

我身邊好多朋友為生活、為供樓好辛苦地賺錢,三餐吃得很隨便。我收入少,但幾乎每餐都吃有機菜,也很少生病;自然農法又讓我不用投入太多勞力,作息很自由,我的生活質素好像比他們好。

一下田謝宛汶就赤足,「泥土有能量,赤腳接觸泥土,有自我調整的作用。」(陳智良攝)

熱愛文學的謝宛汶小時已崇尚陶淵明作品裏的純樸自然生活,到了中學愛上行山,落實要當農夫,卻要待到大學暑假放sem break時,她在中學老師介紹下到了八鄉生活館學種植、辦農墟賣菜、帶導賞團,明白到原來做農夫也可以養活自己,更重要是體力能適應。

暑假過後,謝宛汶下了一個別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決定——退學當農夫。當時她在嶺南大學唸哲學副學士,課程還唸不到一半,

她說:

選哲學,是想知道這個世界、宇宙更多,後來我發覺,我不能只坐着思考而沒有實質行動。另一個原因,我曾經當過半年圖書館管理員,我明白自己並不適合打工,我喜歡自由多一點。

學習耕作後謝宛汶更關注食物,去年開始茹素,這天她自備了營養午餐盒,「食物和能量有關,有機種植的菜,更高能量更飽肚。」(陳智良攝)

各有修行之途

立定志向,謝宛汶先後到不同本地農場、台灣和日本學習種植。今年春天,因緣下結織一位西貢農友兼地主,願以象徵式出租農地予謝宛汶,她便正式與農友展開耕作生涯。

在香港當一個未有十足經驗的初哥農夫,日子要怎麼過?謝宛汶說自己幸運,父母不用她養家,只管她顧好自己,她又跟哥哥住公屋,租金由哥哥負責,一份補習兼保母的兼職工作,每月收入約4,000元,扣除交通及膳食,還可以儲一半,

她說:

4,000元對我來說非常足夠,我從小就很少消費娛樂,花錢最多是買書,現在也打算少買,平日有空,就到樓上書店打書釘,或到友善小店逛逛就好,也不一定要買。

今年夏天謝宛汶(後排右二)以交流生身份到日本學習種米和種黃豆,食宿由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會贊助,「我還有錢收呢!」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
謝宛汶說身上的衣服,都是家人以前買下的,

到有需要時就去『執嘢』(分享舊物平台)吧!即使是農具,因為使用自然農法,我也不主張買,要買就買種籽。

謝宛汶以最貼地方式,過着都市人認為脫離現實的生活,她卻說是各有修行,

我也有農友圈外的朋友,聽她們的生活和工作事,我會覺得很有趣,其實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選擇,每個人在這一生中有不同的學習課題,無論如何,我們在社會上是共生的,重要是做好自己。

長遠目標,她希望以自然農法做到自耕自食,再將農地發展成生態導賞、靜心療癒的地方。

【延伸閱讀】香港女生下田 荔枝窩復耕種米

【延伸閱讀】50後退休夫婦 農田上打造書屋分享快樂【有片】

【延伸閱讀】港女西班牙開民宿做農夫:香港人太Chur

撰文 : Witty TOPick記者